前兩天,在煙臺本地論壇上,看到一個帖子,說的是關于福山博物館的事。
我從1989年來到煙臺,迄今,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了。這其間,我在福山區,也工作了十多年。我甚至至今都不知道,福山,居然還有博物館。

我也曾在中國第一縣的江蘇昆山,先后待了兩年多。做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縣,我也多方打聽落實了,昆山,實質上,根本就沒有城市博物館。
所以,我好奇地跟帖問到,福山,還有博物館嗎?
于是,好多人給了我肯定的回復。我也第一時間表態了,一定要去福山博物館,也就是福山文博苑,去走走看看。
這些年,我的足跡,遍布華東一帶,超過七八十個城市了。感謝萬能的網絡數據,百度網盤的相冊里,清楚地記載了,這些年,我走過的每一個城市。
我也確認了。這其中,絕大部分的城市博物館,我都去過。
也就是說,迄今為止,我至少朝圣過五六十家以上的,城市公立博物館。
至于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之類的商業博物館,也就算了,不做數的。
也正是源于這個念頭,我也突然意識到,煙臺市博物館,是時候,要去看看了。

很多年前,我在煙臺西郊的一家國企工作。部門有個男同事,28歲了,還沒對象,沒結婚。
在那個年代,于社會上,他就是另類的存在。
但是,做為同事,我們都知道,他是個非常睿智聰明的人。
他是土生土長的煙臺人。他的父親,曾經是煙臺海關的中層領導。他親口告訴我們,他從出生,直到我們認識的時候,他28歲了,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煙臺。
最讓我記憶猶新的話,是他說,“我從來都沒有去過毓璜頂公園”。

那時候的煙臺,單指的只有芝罘區。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,意識中城市范圍,東,到虹口賓館,西,到通伸耩,南,到環山路,北,到大海。
實際上,上世紀末的煙臺,勢力界限,也是在這方圓幾十公里的范圍里。
在那時,在這個區域里面的人的眼里,除此之外的區域,都是農村。都是農民。都是不上講究的。
實際上,那個時候,具有煙臺市民與生俱來的優越性的人,也就是說,位于這個區域里面的,吃商品糧的,非農業戶口的居民,最多最多,也不超過二十萬人。
而我的這位同事,他的家,就在民生小區里。到煙臺中心地帶的毓璜頂公園,最多不超過三公里的距離。
很多很多年以前,我不在這個單位工作了,也不和這位同事,沒有任何聯系了。
漸漸的,隨著我經歷的事多了,讀的書也越來越多了,慢慢的,我也就能理解他了。
書,非借不能讀也。唾手可得的東西,無論是人,還是物,誰都不會珍惜的。
毓璜頂公園,就在我家門口。我每天都要從這里經過。公園之于我,又有什么吸引力呢?
上趕著送上門的女人,又有哪個男人會珍惜呢?
我本人,上一次去煙臺博物館,還是在上個世紀末。那時的煙臺市博物館,還是安置在福建會館的里面。

可是,自煙臺市博物館搬家之后,近二十年來,我居然,從未就沒有進去過。
從我家,到煙臺博物館所在的位置,最多也只有3.5公里。
甚至,都不夠我每天跑步的起始距離。
煙臺市博物館的新址,位于煙臺中心區的中心。那里,是我們慣常認為的,市里。
家里的親戚,就住在一路之隔的對面。煙臺最好的醫院,也是和博物館比鄰而居。
想想,也是個笑話。我去了國內大大小小,幾十個城市博物館了,居然,連我居住地的博物館,我居然都沒有到過。
由此可見,這些年,我附庸風雅,裝逼嘚瑟的事,做的事太多太多了。
李密牛角掛書,車胤抓螢火蟲照明,李白裝逼不上船,這些典故,在中國的史書上,比比皆是。
分分鐘,都令人作嘔。
太多太多的人,一不小心,就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模樣了。
今天先寫到這吧。
曾以為,煙臺這么大,整個世界,也就是如此而已了吧。
是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