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里的有線電視付費頻道,偶然看完了電影《中國乒乓》。這幾日,碼了三千多的文字以后,反反復復,又完整地看了三四遍。

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。
歷史從來都是個淡妝濃抹的小姑娘,絕大多數人看到的美,其實,都是被粉飾一新后,推到你面前的。
乒乓球比賽是如此。歷史是如此。我們每個人,何嘗又不是如此呢?
親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死去何足道,托體同山阿。
一代一代的人啊,幾無例外,活著的時候,都在極力為自己唱贊歌。
天花亂墜的美譽之詞,阿諛逢迎到肉麻之極的,臉都不要了的吹捧。
這個世界,最不值得相信的東西,就是人。
人,數千年來,一直都是這個世界,一切罪惡的根源。
一段歷史,時過境遷以后,被以電影的藝術形式,重現在大銀幕上的時候,運作這件事的人,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?
撈錢?可以不用這么辛苦的。
炒作?貌似有更多現實意義的題材可以選擇。
熱愛?他們也不是其間的親歷者啊。
我能想到的字眼,第一個就是,青春。
我特意查過了,我的年齡,和這部電影的兩位導演,相差無幾。
也就是說,在我們的青春歲月里,中國男乒,由世界之巔,迅速滑落到底谷,然后,以1995年天津世乒賽上,重奪斯韋思林杯為標志,絕地反擊,逆勢崛起的這段歷史,正是我們最青春的時候。

世人總是喜歡用最純潔的語言,來描繪青春的美好。
絕大多數人,即便是身處泥潭的時候,也不忘甜蜜地回味自己的青春年華。
是單純的日子,也是多變的日子,
浩大的世界,樣樣叫我們好奇。
從來都興高采烈,從來不淡漠,
眼淚,歡笑,深思,全是第一次。
1995年的初夏時節,我剛參加工作不久。受公司委派,和同事們一起,由膠東半島的煙臺,來到了湖南最南部的郴州,在一座茂密的崇山里面,建設一座現代化的礦山。
我們煙臺的司機師傅,開著公司最好的大貨車,把我們公司制造的設備,運送到山頂的指定位置后,卸完車。
看著幾乎垂直于山體的下山路,我們煙臺的兩個老司機,面面相覷,在山上住了好多天,都不敢開車下山。
那座山的名字,叫做瑪瑙山。山間,茂林修竹,高聳入云。狹窄的單車道,人從車窗向下看去,隨處都是深不見底的深淵。
這也是我的青春。在山里,起初工作的半個多月里,我就沒有見過太陽的模樣。云里來,霧里去,視野所見,能見度從來都沒有超過十米。
我清楚地記得,我們在山里待了半個多月之后,某日,太陽毫無征兆的出現了。這時候,我們才發現,距離我們住處的房子,不到十米的地方,居然就有一座大山在矗立著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?唯有源頭活水來。
念去去,千里煙波,暮靄沉沉楚天闊。
在我們這個七八人的團隊里,我是年齡最小的一個。這其中,有公司領導,有業務骨干,更有著經驗豐富近妖的老師傅。
深山老林里,公元1995年,收音機,幾乎就是所有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。
鄧麗君死在泰國的消息,我就是通過收音機,在大山里知道的。
現在也可以說了。那時候,通過收音機收聽到的節目,外國波段的節目,比我們中國電臺的節目,聽得清楚多了。
那時候的我,不但是一個超級體育迷,而且,還是個乒乓球的瘋狂發燒友。1995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,就是這個時節,在天津開始舉辦了。
感謝萬能的收音機。那段時間的我,人,在湘南大山里辛苦工作。心,卻無時無刻,都飛到了遙遠的海河之濱。
半決賽,中國男乒3比2,贏了南朝鮮。在山中,是絕對沒有可能收看到電視直播的。思前想后,我做了個決定,撒個謊,向領導請假,以看病為理由,下山了。
我想到了這件事的后果。事實上,這件事,也確實給我之后的工作,由此滋生了一些負面的因素。
這么多年過去了,我也早就不在那個工廠工作了。此時此刻,我又一次捫心自問,如果時光可以倒流,給你一次重新考慮的機會,你還會這樣選擇嗎?
一秒鐘的猶豫都不會有。我確信,還是會這樣。
莫欺青春少,此物最相思。
突然在想,那個時間,這部電影《中國乒乓》的兩位導演,鄧超和俞白眉,他們在干什么呢?
看過這部電影后,我深信不疑,那天晚上,他們一定,如我一樣,也是坐在電視機前,看完這場比賽直播的。
快二十年了!
現在想來,那天晚上的事,恍若就發生在去年。電視機在什么位置,那個誰,誰誰,坐在哪里,而我,又坐在哪個角落里,
歷歷在目。
那幾位來自內蒙古的專家們,他們的音容笑貌,此時此刻,依然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。

在《中國乒乓》這部電影里,藝術化的渲染了比賽的進程。實際上,這場比賽還沒開始,像我這種最初級的球迷,都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,中國隊,已經0比2落后了。
我們經常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,一個人的狀態,一旦打開了以后,除非遇到了克星,否則是很難被遏制的。
世乒賽開賽以來,瑞典的瓦爾德內爾,狀態火熱到爆。結合之前多年,他和中國隊的比賽戰績,這時候,沒有任何一個中國隊的隊員,有能力和他做對等的較量。
那屆比賽,中國男團的隊員,有馬文革,(他輸給老瓦的比賽,就像中國圍棋的馬曉春,輸給日本的小林光一那么多,數據慘不忍睹)
王濤,就沒贏過瓦爾德內爾。
孔令輝,曾經在瑞典的俱樂部打過球,瑞典人對他的了解,絕對是知根知底。
劉國梁,青蔥年少,順風球越打越有,逆風球的時候,有可能輸得慘不忍睹。
而丁松,是專門為卡爾松準備的獨家秘藥。
按照蔡振華接受電視記者采訪時候,說的原話,“老瓦的這兩場球,我們事先就知道是要輸的”。
所以,這場比賽的勝負手,在一單王濤,不出意料地輸給了老瓦之后,比賽的重擔,就完全落在了馬文革對陣佩爾森的二單較量上。

比賽地天津,是馬文革的老家,他也是主教練蔡振華最為信任的弟子。當他逆轉佩爾森取勝以后,在那一刻,中國絕大部分的電視觀眾,都長吁了一口氣。
團體比賽的第三單打,在專業人士的眼中,是團體賽最至關重要的存在。而丁松對陣卡爾松的這場比賽,毫無疑問,直到現在,都是中國體育比賽的電視精華鏡頭之一。
這是一場影響了整個乒乓球運動的一場比賽。
之后很多年,韓國的朱世爀成名后,說起自己打球的經歷,他說,就是因為看了丁松和卡爾松的這場比賽,一下子就頓悟了,突然知道,乒乓球該怎么打了。
第四場,王濤對佩爾森的比賽,就是實質意義上的總決賽。無論中國隊還是瑞典隊,都非常清楚,如果比賽進行到第五場,中國隊贏球的幾率,近乎為零。
在這之前多年的比賽中,王濤也是經常輸給佩爾森的。但是,人生能有幾回搏啊,王濤把他一生中最巔峰的狀態,就貢獻在這場比賽里了。
第一局,比賽進行到一大半的時候,電視機前的我,已經感受到了,這場球,拿下了。即便是和我一起看球的那幾位內蒙古的專家們,他們也是這樣的看法。
比賽結束了。電影主創者在拍攝時候的用心,甚至具體到每一個細節方面,都是和歷史真實重合的。王濤躺在地上,第一個沖進場的對員是誰,第二個,第三個是誰,乃至于當時的蔡振華,是在哪個位置,做著什么,電影畫面表現出來的,都是和當年的歷史,嚴絲合縫得貼切在一起。
唯一一點的疏忽,是領獎臺上的位置。主教練的左手邊,最外側的,是一貫低調的丁松。電影里,可能是為了烘托主力隊員的位置吧,把丁松和孔令輝的位置,顛倒了一下。
別問我是怎么知道的。那幾年,他們在領獎臺上捧杯的大海報,就貼在我的床頭,和馬拉多納的大海報一起,陪伴了我單身宿舍年代的完整歲月。

我是以下山看病為由,向領導請假的?赐赀@場比賽的電視直播后,我重回山上,繼續投入工作了。
接下來,工作不忙以后,我也有機會,和工地附近的人,有了交集。
小肖,就是在這個時候,走進了我的生活。
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大男孩。一個唱歌非常好聽的湘妹子,一個木訥寡言的山東小伙子,一個高挑白皙,漂亮如水做的湖南小姑娘,在瑪瑙山里,相識了。
后來,我工作結束了,回到了煙臺。小肖也離開了老家,去往廣東打工了。
再后來,小肖給我寫信,問我,是否可以到煙臺來打工。
我沒有回信。
這就是我的青春。一段發生在1995年的故事。和電影《中國乒乓》同時代的,刻骨銘心的故事。
這部電影的兩位導演,鄧超和俞白眉,也許,和我一樣,在那個時候,有過關于青春的回憶吧?
以電影的方式,向我們逝去的青春,致敬。